冷面硬汉的天山情缘 他说:我愿做一棵扎根边疆的胡杨
5月13日,初夏的新疆阿克苏,天空晴朗、阳光温暖。65岁的维吾尔族大婶热比艳带着自家种的核桃,从温宿县特地赶来看望恩人——陈军。
一年前的此时,陈军组织多名专家开展了多学科会诊,将因肾结石造成肾积水继而引发感染性休克的热比艳木硬生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陈军
陈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26年,现任第一师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组团式”发展、以院包科;打造“浙阿跨省医联体”、托管阿拉尔医院;新建2000㎡医院食堂,为职工定制新的体检套餐……援疆以来,陈军带给第一师医院的,远不止治病救人这么简单,大到医院的规章制度,小到护士身上的一件羽绒服,他用点滴行动带来新变化,让托木尔峰下这座69年历史的医院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张处方,开向医院管理顽疾
2018年4月17日,陈军带着省委、省政府、浙江大学的重托,承载着浙江人民的期望,肩负重任,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了大漠边陲的阿克苏新疆生产兵团第一师医院,开启了他3年的援疆征程。
陈军在手术台上。
上任不足一周,他就在手术台上发现了问题——每次上手术,医生所穿的手术鞋,没有一双是合脚的;新风系统多年没有进行“大体检”,手术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经常发出警报;医生手术完,无处洗澡,要带着血污回家才能干净……针对种种问题,陈军坚持院长行政查房制度,带领医院其他领导、11个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对“顽疾”开刀,限期整改,责任到人,完善工作规范和手术流程,做好手术护理和院感防控,把存在于手术室内的隐患彻底切除。
第一师医院即将结顶的新食堂现场。
第一师医院生活条件落后,大院内职工和患者就餐的食堂早就破败不堪,就餐环境差、厨师准备饭菜潦草随意,每次一到吃饭时间,医院门口排满了送外卖的骑手。之前的几届领导班子都想解决这事,但最后都是因为一个“钱”字而不了了之。
就在一师医院党委书记茶春喜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军受浙江大学委派来到了阿克苏。对于茶书记来说,无异于来了一个“救星”。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再等了!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到上面争取……但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陈军将问题反映给台州市援疆指挥部,一下子争取到600万资金用于新建食堂,另有260万元用于购买远程医疗一体化会诊车。如今,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食堂即将结顶,今年7月将投入使用。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针对医院管理开出的“三张处方”。
他通过问诊把脉,实地调研、科学谋划了“组团式”援助第一师医院短期、中期及长期规划的“1357工程”项目。“13”即13+X个学科,除了重点打造泌尿外科、脊柱外科、急诊医学科、新生儿科、病理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肝胆胰外科、儿科、妇科、消化内科、胸外科13个学科,还采取柔性援建模式,建设X个学科,邀请各附属医院专家定期来疆工作,开辟多种帮扶模式;“5”即成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5个中心;“7”即健康宣教、移动巡诊、毕业后教育、学历教育平台、远程诊疗、研究生社会实践、精准慈善扶贫7个平台。
陈军在病理科和医生一起看切片。
他在浙大前两批“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以院包科”,积极协调后方六院之力帮扶第一师医院加强专科建设。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导师带徒弟”等传帮带工程,为第一师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成梯次、成建制的医疗骨干队伍,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他将浙江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引入医院,先后修订完善了59项管理制度和流程;强化质量管理,帮助援疆专家团队结合医院年度质量控制目标优化工作流程、修订质控标准、完善了工作内容,提高了医院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充分调动后方优质资源搭建了学术教育交流平台、纳里健康云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将“组团式”援疆的辐射效应不断扩大。
同时,他还通过“补短板、强基础、破瓶颈”努力推动大基地、分中心的建设,倾力打造南疆医学高地。与2017年同期相比,第一师医院2018年的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6.8%,转诊率下降59%,手术量增加14.1%,三四级手术增长129%。
一腔热血,扎根戈壁甘做胡杨
“一脚踏入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面前的陈军又黑又瘦,援疆以来,烈日曝晒,他比在江南时深了好几个“色号”,人至少减重4公斤。
陈军在第一师医院教学查房。
援疆至今,他不断整合“组团式”援疆和医院的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先后赴阿瓦提县、乌什县、温宿县、拜城县等10余家医院开展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手术示教等活动,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各级医院提升南疆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为了推进第一师医院和阿拉尔医院一体化建设,他一直奔波在路上,一年来轮胎换了快10个;为了推进医院与喀什地区,以及第三师、第一师部分医院的“医联体”合作关系,他全部行程超过1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圈。
其实早在2013年11月,浙大一院和三门县人民医院合作伊始,陈军曾带领浙大一院的医疗团队来到东海之滨,成为了浙大一院三门湾分院的常务副院长。他发挥自己管理、临床双肩挑的特长,将浙大一院的品牌、管理、医疗技术、服务理念带入了三门湾分院。
经过三年的努力,三门湾分院的临床、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制度,一跃成为台州市最好的二甲医院。201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12部门通报表彰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陈军成为浙江卫生医疗系统唯一的“先进个人”获奖者。
2018年,刚刚结束三门湾分院工作一年的陈军再出发,这次他作为浙江大学援疆领队带领中组部第九批“组团式”医疗援疆队伍对口援建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
一个三年,又一个三年,陈军舍弃了外科医生最美好的六年时光,他忙碌在远离家庭、远离医院、远离杭州的岗位上,他忙碌在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带领浙大援疆医疗队奔波在南疆大地,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天山和大漠见证浙大人无悔的奉献和无私的真情。
2019年春节刚过,本来有20天休假的陈军假期未满,就匆忙赶回一师医院。“医院各项工作都亟待开展,离不开人。”没有人知道,陈军的老父亲一直在绍兴老家住院,每天上班前,他都焦灼地往家里打电话,询问父亲病情的进展、会诊的情况。另一头,他的女儿马上面临高考,女儿成绩非常好,他又担心因自己的缺位影响女儿高考发挥,最终耽误了前程。
中年人的压力都是悄无声息的,但这年春节, 因为他早早赶回来,一师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却欢天喜地。
阿克苏的冬天,冷得刺骨。以往,医生护士身着白大褂,最多只能披着薄毛衫穿梭在诊间,陈军为医生护士配发了100件长款黑色羽绒服,款式新颖、造价低廉,这暖烘烘的衣服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医院分管护理、科教、院感、保健的副院长吴燕介绍,过去,一师医院职工健康体检并未全覆盖,只有高位岗位的护工有资格享受体检,体检按照职称职级来,很多高龄职工享受不到相应的体检。陈军责令她大刀阔斧修改并重新拟定医院职工的体检套餐,最终实现医院职工体检的全覆盖,高年资医生不仅按职称也按照年龄配体检套餐,“花一样的钱办了更多的事,提升了医院职工的满意度”。
一份柔情,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大漠豪情如胡杨,塞外柔情似雪莲。
在一年多的援疆时间里,陈军和当地各族群众血脉相连、顾盼守望,共同谱写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人间大爱。
他一到医院,分别与五团三连的阿不都热合曼·木尼和第一师医院的萨尼亚·阿迪甫结亲。
陈军在亲戚阿不都热合曼·木尼家。
2018年5月28日,陈军到五团三连亲戚家走访时,得知亲戚阿不都热合曼·木尼家洗浴不方便时,主动拿出2000元钱,帮助他购买电热水器及下水道排水管等材料,带着安装工人帮助亲戚家新建一个洗澡间。
陈军给亲戚家种地。
亲戚家的玉米地里也有他的身影,给地膜扶土、帮着伺候核桃树……农活间隙,他又拿起党报党刊为亲戚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惠民政策。
陈军给亲戚读报纸。
2019年4月24日,当陈军得知亲戚萨尼亚·阿迪甫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时,高兴的买了两大只羊腿,一只送给亲戚全家,一只送给产妇,还附加500元的贺礼……
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援疆专家参与积极当地和医院开展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他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团场、乡村、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开展“走基层、送温暖”和“控制慢性病、享受幸福生活”等16余次大型健康义诊活动,服务千余人次,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陈军下乡送医送药。
行有疆,心无界,医有道,志无涯。 2018年8月,陈军带领的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获得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卫生计生委联合评选的“最美浙江人?最美天使”特别奖。2019年3月2日,第一师医院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队荣获浙江省援疆指挥部2018年度“四比四创”的先进集体——创新奖。
下一篇:第一师医院提升疼痛管理水平 深化护理服务内涵
- 12-131【医共体动态】二团分院开展危重孕产妇
- 12-122第一师医院召开“6S”管理第三批推广
- 12-113【为“疆”来】肝癌位置刁钻!第一师医
- 11-294再添“国奖”丨第一师医院住培师资与学
- 11-275抗微生物宣传周丨增强抗微生物认识,第
- 11-276【医共体动态】屁屁好痛 竟然得了“肛
- 11-267【感谢有您】锦旗背后,是患者对第一师
- 11-228第一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三驾马
- 11-219再造“心”奇迹 | ECMO保驾,第
- 11-2010首批!师市级专职疾控监督员进驻第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