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纪事】第一师医院病理科援疆专家杨含金:毫厘之间断生死 细微之处见功夫
“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2021年7月,随着新一轮援疆号角的吹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杨含金毫不犹豫地提出了援疆申请,成为中组部浙江省第十批(第二期)“组团式”援疆专家的一员。 杨含金就这样带着责任和使命、带着理念和信念,毅然离开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告别了亲人和朋友,来到万里之外的边陲小镇——阿克苏,投入到火热的援疆工作中。
杨含金,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临床病理基础理论及诊断技能,能独立完成病理科的常规诊断工作及术中冰冻诊断工作,擅长淋巴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曾获得“全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参与国家级及厅局级课题2项。现任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秘书,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会盆腔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近年来,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在一批又一批援疆专家的援助下,始终秉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注重业务学习与科研创新,探索新方法提出新要求,加强科室各方面建设,已将病理科打造成为阿克苏地区乃至南疆区域业务能力过硬、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医疗团队。 来到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开展援助工作以来,基于对科室的了解,杨含金对病理科全体成员提出了加强病理质量管理,强化自身业务能力,拓展新思路、开展新项目的精细化目标,在培养年轻医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病理诊断水平。
据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副主任袁轶群介绍:在日常工作中,杨含金老师从取材到初诊切片,每一步都细致入微且小心谨慎。对于我们不能确定的疑难病例,杨老师总能给出明确的诊断,引导我们查找资料和相关专业文献继续深入学习,并对相关的鉴别诊断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直接将结果告知我们,这也是杨老师来我们科开展援助工作后,令我们最为敬佩的。
“有一次,胃镜室送来一份十二指肠息肉的胃镜活检标本,初检医师判断为增生性息肉后,因有所疑惑便将切片拿给杨含金老师甄辩,杨老师拿到切片后与全科诊断医师一同在多头显微镜下观看,并说‘此切片的镜下形态是胃型黏膜,呈典型的胃小凹上皮结构及胃底腺成分,完全不同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绒毛上皮及布氏腺,取材部位与形态表现不符合,要考虑到比较少见的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这也是我院发出的首份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病理报告,真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且难忘的病理课。”袁轶群副主任说。
还有一次,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超声显示子宫腔内肿块,考虑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遂进行手术。但是,手术发现,肿块确实在宫腔里,而且表面光滑,术中快速送检,杨含金镜下发现其组织形态多样,大部分为软组织成分,有异型,核分裂多见,仅见少量上皮成分,杨含金果断做出判断,该患者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是妇科较罕见的病例。根据杨含金的诊断,临床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了恶性肿瘤根治术,并进行了淋巴结清扫,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
杨含金说:“病理医师被称为‘医师的医师’,被誉为‘医学法官’,病理诊断又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直接决定了手术的范围是局部切除还是根治切除,每一次诊断都需要病理医师特别谨慎,因此对病理科医生的要求一定要‘坐得住’,认真细致的去斟酌每一种病理改变。从医20余年,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后面一年半我也会这样要求第一师医院病理科每一位医师。”
下一篇:第一师医院努力实现诊断无盲区 科学规范治疗疑难罕见呼吸疾病
- 12-131【医共体动态】二团分院开展危重孕产妇
- 12-122第一师医院召开“6S”管理第三批推广
- 12-113【为“疆”来】肝癌位置刁钻!第一师医
- 11-294再添“国奖”丨第一师医院住培师资与学
- 11-275抗微生物宣传周丨增强抗微生物认识,第
- 11-276【医共体动态】屁屁好痛 竟然得了“肛
- 11-267【感谢有您】锦旗背后,是患者对第一师
- 11-228第一师医院:胸痛、卒中、创伤“三驾马
- 11-219再造“心”奇迹 | ECMO保驾,第
- 11-2010首批!师市级专职疾控监督员进驻第一师